不细读条款的祸根 — 骚扰电话和短信的连环轰炸

通过电话,短讯或电子传媒的各种行销推广如贷款,保险买卖,基金买卖,房产买卖,赌博游戏邀请等对众多的电子产品使用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但是,这些困扰都是因为民众在签购产品或服务时没有细读条款所导致的。在民众同意条款的同时,也代表着各种宣传促销将“合法的”找上门来。某些商家甚至会在条款内列明消费者同意将资料与商家的合作伙伴共享。因此,面对这一类电话或短讯的骚扰,民众又该如何解决呢? 1. 预防 为了避免和减少新的骚扰,民众在签购任何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务必要仔细阅读其条款,并不要再“同意接受市场宣传,促销活动……”等类似的内容上打勾,那商家则无法发送各种宣传促销。 2. 致函(信件/电邮)商家或品牌 民众可透过信件或电邮要求该商家停止使用或销毁自己的个人资料。商家在收到此类通知后必须遵从用户的意愿并停止使用其个人资料。违反者将被视为触犯马来西亚法令,其刑罚包括罚款不超过10万令吉或监禁不超过一年或两者兼施。 3. 向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投诉 根据2010年个人资料保护法令,若是商家在消费者致函要求停用或销毁其个人资料后继续使用并将个人资料外泄,消费者可向资料保护委员会进行投诉。由于此类行为属于刑事罪,个人资料委员会有权将触发的商家提控上庭。 4. 法律行动 消费者也可以考虑通过委托律师发律师信警告商家或委托律师入禀法庭起诉商家等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违反个人资料保护法令属于刑事罪,并且必须通过警方才能提控。消费人只能提出民事诉讼。但此法令并未赋予消费者提控的权利。因此,民众只能在因资料外泄而导致金钱或名誉损失的情况下,通过普通法提出民事诉讼,才能向商家索取赔偿。需注意的是,民事诉讼只有在涉及金钱损失的的情况下胜算率才会高。 民众或许会认为上述的解决方案非常繁琐,但身为一位精明的消费者,绝对不能因认为这是芝麻绿豆的小事而不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由泄漏资料引起的灾祸是非常严重的。